迈普装饰公司-食堂装修

大学食堂装修设计_食堂装修效果图案例

沈阳工厂旧闻⑥——职工大食堂可以这样装修!


某一天,

在网上看到范伟搞笑图片,

他又化身“范厨师”

出现在沈阳的工厂食堂,

老范影帝一回头

笑倒路边一座楼



由此

想到了二三十年前

沈阳工厂食堂

那些的火热场景

今天

咱们一起来闻闻饭菜香





个人

简介

    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”工人大食堂“,挂满了一些工厂食堂的特色招牌——“玻璃厂的黑面馒头”、“纺织机械厂的大包子”、“重型厂的红烧肉”……上世纪50至90年代,沈阳的工厂饭让人记忆深刻。

     

     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,是一个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时代。那时候的国有企业职工待遇都很好,几乎每一家工厂都为自己的员工配备了职工食堂。主食按工种定量分配,粗细搭配,凭粮票、粮本供应。如今,这些特色菜品都将在工人大食堂内“原汁原味”地再现——不过,几十年前菜谱,如今价翻数十倍!


50年代菜谱:

猪肉炖粉条、机床一厂红烧肉、3301厂葱拌猪耳朵、锅炉厂葱炒鸡蛋……

60年代菜谱:

3301厂华子鱼、重型厂锅包肉、鼓风机厂溜肉段、冶炼厂酥白肉……


 

     一直以来,吃饭都是沈阳工人兄弟的头等大事,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也不例外。“为革命而做饭”,不仅博了眼球,站位上去了,高度也升华了!


 

       90年代以前,沈阳的工人们都自备饭盒,一到中午大家就会蜂拥而至到食堂排队打饭,高峰时近千人同时涌入,打饭的窗口前排长龙,熙熙攘攘像个菜市场。打完饭后,食堂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,累了一上午大伙儿坐在木质桌椅上边吃边聊。


     那个年代,物价比较低,食堂的饭菜更是划算到不行,2角5分钱就可以买5个馒头,家里孩子都特别喜欢食堂饭菜的味道儿,就多买几个,晚上带回家给孩子吃。



沈鼓的食堂


   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尽管经济拮据,但沈鼓食堂的人性化服务却有声有色,一段时间厂里徒工多,竟然设立了专门的“徒工灶”;山东籍工人增多,开设了“山东灶”,专门做煎饼、杠头;还有回民灶,设回民炊事员一名…… 
    困难时期,沈鼓围绕食堂餐饮,还开设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副业,豆腐房、油房、人造肉车间,甚至还有虎石台奶牛场、德胜家禽饲养场、东狼农场,真是无微不至。

    这是五十年代的沈鼓食堂,非常古朴,连餐桌都是方方正正的,凳子也都是木质的。



     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前期,沈鼓食堂建在北院的南边,在周末,食堂往往推出冷餐会,向员工提供拼盘、简单炒菜、啤酒等。


     这是1985年,沈鼓食堂职工为员工做的面包,相当于今天沈鼓大食堂的“御膳坊”。



    与沈鼓食堂匹配的,是为员工热饭盒,大蒸汽箱一关,员工自带的生菜、生饭,一会儿香喷喷的味道,很快飘满厂区。上图是位于总装车间东北角热饭盒地点。


   

      90年代以前,除了吃职工食堂,无论工厂还是机关,沈阳的上班族都带午饭上班的习惯,到了单位先将饭盒搁在锅炉房,由专人负责码好,到中午时已经加热到热气腾腾。

     用手垫着布迅速从屉中抽出,然后各找各的地方,带着肉菜的常常夹片肉扔进没肉菜的同事饭盒中,嘻嘻哈哈聊天,最后将暖水瓶中热水倒入,冲汤饮入同时也算是刷碗了……现在,好多人怀念那个“铝饭盒时代”



来自“共青团中央”上的回忆

     

     当时,饭盒是工人上班的“标配”,也是铁西所有大工厂的一道风景。在我的记忆中,父亲的饭盒是放在一个深棕色的皮革拎包里,包的表面印着“沈阳低压开关厂五号车间先进生产者”的字样。每天他早出晚归,包就挂在自行车的车把上。

     那时铁西的工厂几乎都有内外相连的铁路运输线,父亲从家到工厂至少要经过20余个铁路道口,自行车过道口或是经过坑洼不平的路面,饭盒里的菜汤就会洒出来。


       母亲给父亲刷包时,常形容父亲的包是“油渍麻花”,堪比炸油条人的围裙,得多加两勺洗衣粉才能出泡沫。


       当时有句话,家庭好不好,饭盒都知道。短暂而惬意的午休时光,工人师傅们打开各自饭盒凑在一起,互相“攀比”着饭盒里爱人的手艺,伴着车间的轰鸣声,飘着各家的味道,品着不同的生活。

      相对于父亲的饭盒,母亲的饭盒只能给个“差评”。饭盒装在她自己用棉纱拧成线编织的网兜里,里面多以粗粮和剩菜为主,但她粗粮细作,绝不浪费。



东药大食堂

      原来的东药大食堂与俱乐部合体,始建于1953年。当年的二层建筑——上层为俱乐部,下层为职工食堂,大食堂的面积为1960平方米。

     深夜食堂,有我爱吃的美食。职工食堂离职工的生活、工作最近。曾经,生活水平不那么高,可每个人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劲头,每个人都憧憬着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。那时,东药职工实行“三班半”倒班制,有白、中、夜班,中班是下午3点半至半夜11点半,夜班是半夜11点半至次日7点半。周而复始,企业生产满负荷进行,为国家生产药品,呵护人民身体健康。

     曾在东药房产、总务、环保等部门工作过的袁宝刚师傅回忆,“那个年代生活物质匮乏,各种生活品凭票券购买,粮油之类的需求品更是紧缺,按人均定量发放票券方能购买。我家在市内,上白班时自带饭盒,下中班时去食堂吃饭。我还在大俱乐部做义务服务员(收票员),每每也在食堂就餐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食堂的夜班饭。每次下了中班,我们一行都必须去食堂小餐,因为夜班饭菜可口特别适合我们的口味,一碟小菜、一碗小米粥(或一碗小面条),再加上小馒头、玉米面饼子,这是那时侯忘不掉的美食。后来,大食堂的红烧鱼、狮子头(四喜丸子)、早餐的各种点心、各种小菜更是一绝。”



      抓好质量,让职工吃得满意。“我们全力以赴抓好后勤工作,让职工无后顾之忧。在食堂管理中,自己以身作则,带领大家干,每天小检查,每周大检查。严把入口关,严格执行制度,实现了食堂天天中午有食谱,就餐人数大量增加,食堂人员也增加到70人。我还跟着解放‘嘎斯’车到沙坨子农场劳动,种白菜、黄豆、萝卜、茄子等。秋天,从农场往食堂运菜,每次都严格进行清点、过秤、入库手续。虽说是众口难调,但也是尽力去做。我们还选派了8名炊事员去市内的红光饭店去学习,增加了主副食的品种,提高了服务质量。在35周年厂庆时,大食堂承接了全厂职工会餐工作,分批有序组织,让大家吃得满意,圆满完成了内外宾客的接待任务。食堂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和先进职工食堂荣誉称号。”忆起七八十年代的食堂管理员经历,离休干部、今年86岁的赵桂芝老人回忆道。

      排起长队,只为来一份“猪肉炖粉条”。1995年4月,厂投资250万元对大食堂进行装修改造,1995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。装修改造后的大食堂,室内宽敞明亮、大理石地面光彩照人,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。

     “我对大食堂记忆特深。主食上,馅饼和饺子很有特色,不仅皮薄馅大,而且香而不腻,有家的味道。副食上,记得当时有个特色菜,由13味中药秘制而成的‘猪肉炖粉条’特别香,食堂打这个菜的窗口排队员工最多,非常火爆。还有整条的红烧鲭鱼味道也不错。有很多员工将喜欢的主副食买回家去吃。”原料检验中心主任唐奎山分享道。

      截至1995年底,东药全厂共有职工食堂10个,除总厂大食堂、二食堂和三食堂归总务处管理外,其它食堂由各分厂、医院、教育中心和招待所独立管理。总厂3个食堂共有职工88人,其中有管理员1人、预约员2人、保管员1人,核算员1人、安全员1人、炊事员77人、其它4人。有一级厨师1人、二级厨师7人、三级厨师7人、二级面点师1人、三级面点师 3人。总厂大食堂下设单炒、馅食、回民、小菜、主食、副食和豆腐房7个部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1199 Second.